茵茵16岁,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的。
父母陪伴茵茵来咨询的原因是茵茵一周前离家出走了。
我先用图画分析技术对茵茵从潜意识层面做了了解,从其做画的过程及图画中均能看出这是一个有心理能量的女孩子,在与其做潜意识沟通中给予积极关注。
然后我又与茵茵进行了长达90分钟的沟通。茵茵个性外向,人也很坦诚,开放性也好,所以沟通起来很顺畅。
她叙述了她离校离家的原因。
茵茵的中考成绩一般,是父母花钱让其上的较好的学校,当时自己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入校时全班是60个人,自己排名是55名。第1次月考名次升至40名,第二次名次升至20名。
这时的茵茵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就在这时老师找其谈话,怀疑其成绩有抄袭的可能,并且说,就是现在的成绩是真实的将来最多也就考个三本或专科,并说现在一本毕业都找不到工作,一个三本或大专毕业生又能怎么样呢?!况且还要再花上十几万元钱(高中三年加大学的费用)。
从此茵茵一厥不振,成绩徘徊在30到40名,再也没有到20名了。直到近期的一次月考是全班第40名,回到家后心情不好。
妈妈问:“这次考的怎么样?”
茵茵说:“不好!”
妈妈逼问道:“再不好,也有个成绩吧?”
茵茵气愤地说:“不好就是不好!”
妈妈不依不饶地说“你不能老这个样子,你爸爸那么辛苦,养你们姐弟俩不容易,你要对得起你爸爸呀!”
茵茵是由妈妈一手带大的,爸爸早期是在外打工,现在离家几十里外的地方开了一个小工厂,父女的关系很好。
在茵茵11岁的时候妈妈给茵茵生了一个弟弟,茵茵曾在六年级的作文中写到:自从有了弟弟,爸爸妈妈就不管我了,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弟弟。
妈妈也曾对茵茵说过:“你是姐姐,你要好好的学习,等将来弟弟大了我和你爸就六十多了,没有能力管弟弟,你有能力了可以帮助弟弟”。
家长和老师的双重压力让茵茵无力承受,她想:与其自己花十几万读完高中上个大专,还不如现在就打工帮助爸爸,把省下来的钱还可以给弟弟用。
茵茵明知出去打工父母是不会同意的,所以只好偷偷离家出走。——这就是我们的孩子的心理现实!!
思考:
我相信让孩子离家离校本不是父母和老师的本意,可是为什么孩子就离家离校了呢?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我想说明两点:
第一,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是现实,老师追求升学率也是现实,可是这些都不能成就我们来挫败学生的理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做父母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知道我们的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吗?如果不知道,那是我们做父母的悲哀。仔细品位一下妈妈说过的两句话:
“你不能老这个样子,你爸爸那么辛苦,养你们姐弟俩不容易,你要对得起你爸爸呀!”
“你是姐姐,你要好好的学习,等将来弟弟大了我和你爸就六十多了,没有能力管弟弟,你有能力了可以帮助弟弟”。
第一句背后的语义:你爸爸那么辛苦,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疼你爱你的爸爸吗?——女儿的收到的是:我不是一个好女儿!
第二句背后的语义:现在父母辛苦来培养你,将来培养弟弟的担子就由你来承担,否则你对不起父母。——女儿收到的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更别说承担培养弟弟的责任,还不如现在就把钱省下来给弟弟。我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减轻父亲的担子。
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现实。
作为老师、父母在学生面前,在孩子面前那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是应该斟酌的,否则就成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所致的现实结果又是事与愿违。
心理学角度来讲,茵茵的离家离校与其说是不能承受家庭与学校双重的压力所致,不如说是老师和妈妈把孩子赶出了学校和家庭。作为老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好,重要的是我们表达的方式,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期望。我们做父母的要认识到不是我们教育孩子不对,而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需要调整。在家庭教育中,亲情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做父母的切不可荒废。
上一篇: 什么是刻板印象?
下一篇: 心理咨询师手记:有个暗恋对象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