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这句话: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你是否有过被父母的某句话或者某件事曾经伤害到的经历?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大致内容是一个男孩从不喜欢吃鱼,但是每次吃饭母亲都会如同失忆一般往他碗里夹鱼肉,他会告诉母亲自己不喜欢吃鱼肉,母亲这时就会说她忘记了,然后又讲吃鱼肉好,对身体哪里好诸如此类的话。直到他工作多年有次在家吃年夜饭,母亲当着所有亲戚的面再一次为他夹起了鱼肉,并且强调他非常喜欢吃鱼,他终于无法忍受怒吼出来:我不喜欢吃鱼!我说了我不喜欢吃鱼!继而在饭桌上崩溃大哭出声。所有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如此激动,做出这样大的反应,认为他小题大做,母亲甚至再次说出吃鱼对身体好的言论。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压抑在心中多年的、令他喘不上气的委屈——来自于母亲对他的忽视和隐形的控制。
【图片源自网络】
有一部分父母认为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让他吃饱穿暖就是足够丰盈的爱。还有一部分父母错将控制等于为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力求实现自身未曾实现的理想目标,一旦孩子不从就会被贯上不听话、不孝顺的头衔。其中最被我们忽略的是这样的一类父母:他们懂得不该利用孩子的人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懂得适当的放手,他们也许会给孩子提供几个选择,尽量替孩子预设好未来的种种可能,避免使他们少走弯路,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其实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打着“我们都是为你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旗号去进行变相的一个控制。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就像上述文章里提到的那样,她的母亲也许很爱他,但从这件事中反映出来的是他内心的真正需求其实长久以来并未得到满足。并且以爱的名义向孩子提出他不愿意达到的要求或者他达不到的要求,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让孩子无力反抗,反而产生一种愧疚心理,将责任都归咎为自己。
“我不太喜欢吃这样的食物”
“我小时候还没得吃呢,你现在有你还挑三拣四的不吃”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对话很熟悉。打着爱的旗号,却完全忽视孩子的需要,只是一味行使着做父母的权利,却忘记了自己的孩子也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人”。听着“我们都是为了你好”这些话长大的孩子,也许人生无忧,按照父母的期望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但孝顺而且懂事,成为了父母口中优秀的孩子,但很难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秀,总觉得被什么东西束缚住,极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负罪感。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并非否认或诋毁父母对子女的爱,只是这种过于自我的教育方式和表达爱的形式确实会让孩子负重前行,并且在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都无法解脱,困在其中。瑞斯心理学家Alia Nliller认为,“为了孩子好”,会扼杀孩子的自由发展,造成的压抑童年会瓦解其意志,导致孩子日后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丧失创造力和反叛力,使得他们童年之后很容易被操控。
胡适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到:我生养你,并非恩情,而是血缘使然的动物本能,我既无恩于你,你也无需报答我,反而我应该感谢你,因为你的参与使我的生命更加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为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上一篇: 情绪的力量:如何管理我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