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

与作息形态“共存”

与作息形态“共存”

上期文章我们探索了目前已知的常见的四种类型的作息形态,每种类型的作息形态都有其特征及规律,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们起床后每天最清醒(警觉)以及最困倦的时段及变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或者说是偏好的睡眠模式,且个体之间的生物钟是有差异的。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有的可能习惯在11点左右就休息,而有的可能至少要熬到一两点钟才开始准备入睡。

研究作息形态的一个基础前提,是假设个体经历了一个正常或良好的睡眠周期,而这恰恰也是差异最大、最具不确定性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经历正常睡眠周期(晚9至早7)的个体,其在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睡眠时间基本一致,而经历非正常睡眠周期(晚睡)的个体,他们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睡眠质量差别就很大,这一切,都与我们的视交叉上核(SCNs)有关。

图片源自网络

视交叉上核(SCNs)属下丘脑两个神经簇,控制哺乳动物昼夜节律,帮助调节体内各种昼夜节律活动,使内环境以一合适的时间顺序对外部环境作出最大的适应。经历正常的睡眠周期后,SCNs会引发躯体产生一系列神奇的反应,比如: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结肠排便抑制、体温血压变化等,最后影响到个体第二天的警觉水平和困倦程度。

所以,作息形态不仅体现在睡眠时间、警觉水平、困倦程度等方面,还体现在清醒时期的活动水平、体温、血压、血清皮质醇水平等。那么,你能在不同的作息形态之间切换吗?或者,从一种作息形态改变为另一种作息形态?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几乎无法完全改变自身对作息形态的潜在偏好。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你的身体可能会发生变化,你也可能变成了早起的人,但你无法加快这一进程或迫使做出改变。也许,通过强光照射来尝试重置生物钟,或者服用褪黑素能起到一些效果,但这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更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和作息形态“共存”。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你独自生活不与他人互动,那么你的作息形态一般不会面临任何问题。但当你必须和他人一起工作或生活时,紧张感就会出现。但这通常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当你学会与不同类型的家庭成员相处,学会在公司要求的时间上班或完成与他人安排的社交活动,就做好了与作息形态“共存”的准备。这可能导致产生“社交时差”,但这种慢性的社交形式不会产生明显或迅速的负面影响。

早起型的人,喝杯咖啡,相比晚睡型的人喝咖啡,其夜间睡眠会受到更多的干扰。科学家们目前还确定了部分遗传基础,这进一步说明作息形态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而不是习惯或道德的产物。有趣的是,青春期结束的标志之一,可能是昼夜节律周期的变化——当他们停止晚睡采取成人模式时,他们就成了成年人。

睡眠是生活中最基础的部分之一,在一直以来的概念中,早起的鸟儿更合乎正道,但这种偏见似乎正在慢慢减少。其实属于哪种类型的作息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习惯和适应。如果不适应,就采取一些方法,进行适度的调整,直到你能长久地保持并适应某一模式。

上一篇: 情绪的力量:如何管理我们的内心世界

下一篇: 当生活欺骗了你,你应该来读一读下面这几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