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关乎现在和未来,我们经过权衡利弊最终做出取舍。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立马呈现,很多都是在不久的将来或遥远的未来才展现。总的来说,我们更想要现在能既得的,而不是未来的。这种倾向被称为“当前偏见”。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不难理解,未来是充满风险和未知的,如果把选择视为一种投资,为了规避风险,我们更愿意投资到现在(可控的有时效性的)。所以当个人将重心放在更直接的奖励上而不是未来的奖励上时,就会产生“当前偏见”。但这种做法并不是毫无风险,因为忽视长期利益而追求眼前的满足,就会出现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归因于当前的我和未来的之间的“连通性判断”。我们倾向于把未来的自己看成是完全不同于今天的自己另一个陌生的人,因此“他们”的幸福与我无关。相反,如果我们能在心理上缩短当前自己与未来自己之间的距离(保持近距离),则有助于激发做出更具有远见的决策,从而在未来获取更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学会与未来的自我建立连接呢?
图片源自网络
“心理连续性”是指当前自我和未来自我之间的连接。与未来的自我保持联系,意味着诸如生活目标、价值观等核心品质的延续,当个体感觉与未来的自己拥有更多的相似性时,更倾向于延迟当前的满足感(更多地思考未来的满足),并制定长期计划,而不是将所有的资源都“投资”到当前。
除了“心理连续性”的建立,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想象力。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投资未来,是因为对未来的自我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将注意力更多放到了当下。洞悉自己的未来,是个体社会成熟的标志,而对未来生动的想象,也有助于我们更感性地处理当下情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动机。不是有个很出名的测试么,那些观看了自己随年龄增长的照片的人表示,他们越来越想为退休储蓄。
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做定投,就是每月将固定额度的钱转到定投账户中,比如每周转100,这样一年下来定投账户也会积累5000多的积蓄。但如果让你一次性转5000多到定投中,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痛苦,或者起码是要充分思考的,而不是像每周100那样随意。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就是注重小的积累,如果把现在对未来的投资视为一种“牺牲”,那就尽量不要让它成为过于沉重的负担。
当你选择了A,就意味着放弃了B,甚至是CDEFG,当我们把有限的资源(时间、金钱等)花费在某件事情上时,就意味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这部分资源都无法用到其他任何事情上。因此,每个选择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那些未被选择、或被舍弃掉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比如,本科毕业后你选择继续读研,而不是找工作开始上班,那么读研期间原本通过工作能赚到的钱,就是机会成本。当然还有其他诸如工作经验等,也可以视作读研这个决策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感觉与未来的自我高度相关时,会更加理智地思考机会成本,从而做出抉择。
未来并不可怕,因为那不是别人的未来,是你的未来。为未来投资也并不恐怖,增值了是你的,损失了也可能也并不多,因为相信你做的每个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对现在与未来充分评估后的结果。
上一篇: 情绪的力量:如何管理我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