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方式可以带给人们平静,为了获得这种能力,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开始了尝试。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佛教的禅坐,道教的静坐都在教授人们如何获得心灵的宁静。
不信教的人就没有办法获得心灵的宁静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都应听说过冥想。冥想虽然来源于佛教与印度教的精神训练,但是现在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想要获得心灵安宁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
东方哲学曾告诉我们,人类苦难的源泉是我们自动的、条件性的思维,世上原本没有本质上坏的事,只有被认为是坏事的事和当作坏事对待的事。
通过冥想训练,我们就有可能回过头清楚地看到自己本能的思维模式如何在误导我们。有规律的冥想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思维模式,免受该模式带来的困扰。换言之,冥想是从自己想象出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实现自由状态的一种好办法。
冥想是如何帮助人们实现自由的呢?
一句话,依靠意识的扩展。
图片源自网络
意识是,一种人们可以在自己内心深处体验到的纯粹的、非条件性的觉知状态。它存在于我们对事情的思考与情感反应之前。虽然我们偶尔会察觉到自己的非条件觉知状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会被情绪反应等其他心理活动所遮蔽。
因此,只有在人们平静下来,观察此时此刻自己内心经历,不求作出评判、不求尝试做别的事情时,这种隐藏内心深处的意识才会重新出现。
当人们体验这种非条件性的意识状态时,就拥有了一种深深的平静感。伴随着这种内心的平静,会生发出其他非条件性的状态,例如,非条件性的爱、智慧、内省和愉快。这些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受性。
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人而言,内心的平静与生俱来。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每天都在焦虑之中从未获得片刻的安宁?
因为它一直深藏在人们心中的。人们只要保持足够长的时间的平静,它就会出现。冥想练习是实现这种平静的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种方法。
随着人不断地冥想和意识范围的扩展,使得对自己的意识与情感观察变得容易很多。思维与情感仍旧存在,但它们对个人的影响已不再那么强烈。因为人们很少再会陷人焦虑、担忧、气愤、内疚、羞愧、悲伤等不良状态中,个人可以真正自由地享受生活,可以轻松地面对自身的反应。
上一篇: 情绪的力量:如何管理我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