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死亡,我们喜欢用“一生”这个词来概括。一生有多长?不确定,可能是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也可能是更长,或更短。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终点。
这是一个有些沉重的话题,却又不可避免,就像是“走到终点”这件事本身无法避免一样。每个人面对死亡,甚至是想到死亡时,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那你有没有想过,那个时候,人恐惧的到底是什么?
“死亡”的概念不是成年后才有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死亡。还记得你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什么样的场景吗?
图片源自网络
很多人可能都是在小时候,身边有长者去世了,然后意识到TA曾经也只是个小孩,但TA长大了,也变老了,最终离开。而我们,虽然现在是小孩,也会长大成人,终将老去,最后走向相同的归宿。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意识到“人总要走向死亡”这件事时,我在沙发上哭到不能自已。妈妈过来问我怎么了,我说了缘由妈妈笑了。虽然她竭尽所能向我解释了死亡的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但我还是不停哭。
那时候的我,担心的是身边的人一个个消失,最后我也消失,这个宇宙终将不再有我们的任何痕迹。一想到这些,就有一种无力感和无边无际的难过。
每个年龄段的人,对死亡的理解不同,死亡对TA的意义也不同。小的时候我们期待快快长大,但在意识到长大就会变老就会离开时,又感到非常不安。
很多家长避免跟孩子谈论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可能是无法向孩子解释,也许是担心孩子心理承受不了。但其实,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帮助孩子面对和处理某些恐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对方共享信息,来帮助对方面对恐惧。这其实是一种间接的陪伴。
青少年群体对死亡话题似乎没有那么恐惧和回避。一是因为他们愿意探讨这种成年人倾向的话题,在成人较少和他们探讨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和朋友公开讨论,还能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二是尽管死亡意味着黑暗,但黑暗事物的神秘性令他们感兴趣。
图片源自网络
死亡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人的终点是死亡,但却从没人能说明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后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科学也不行。这种神秘和不确定性会时不时弥漫在我们思想当中。
所以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生存焦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死亡的恐惧,更多的是源于对自己死亡的意识,而不是死亡可能产生的危险等具体后果。
没有人知道踏过终点后是什么样子,所以无法想象之后的种种。也因此,能恐惧的,只有对“死亡”这件事的意识和认知。人可能只有在真正被迫面对死亡时,才能切实感受到死亡的含义,才能最终接受“死亡不可避免”这一事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死亡的理解和内化可能会变得更容易,而最终那种焦虑也会变成接受。
图片源自网络
死亡不是剥夺,在意识还存留之前,死亡是坦然和释怀。回顾过往,可能会伴随着不少的遗憾,但当下,你只会更专注于眼前的状态,会更接纳目前的那个自我。
一个人的离去,关乎的却是很多人的事。我们害怕分别,害怕别离,害怕无法陪伴。但人类就是如此,不得不接受分离,却也能在终点之前一直爱和被爱。
最近有一段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要生得茫然、爱得拘束、死得浑噩。这一趟旅程,你要自由而尊严地行走,丰盈而无憾地阖目”。是啊,不畏不惧,不卑不亢,敢爱敢恨,才是对这一生的丈量。
上一篇: 情绪的力量:如何管理我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