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什么?你可能会说,记忆是脑海中对过往事件的回放。
人不停成长不停产生新的经历,并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记忆。每当需要回忆的时候,就把某段记忆“拿出来”回放一遍,所以,也有人说,“记忆是和录像机或DVD功能相似的重放事件的过程”。
这么说很形象,是吧?但你有没有对记忆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呢?哪怕是一点点!有没有在回忆某件事情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些细节被遗忘想不起来了,但最后还是基本把整个事件回忆的一遍,
这种情况下,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缺失的细节,是不是影响到了你对后面事件的回忆?又或者说,原本被遗忘或模糊的细节,即使被想起来,会不会是经过了改造的呢?
图片源自网络
通常,记忆的改造,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顶多是你跟朋友在回忆某件共同经历过的事情时,才发现你和对方的记忆差别竟如此之大,尤其是时隔好几年的事情。
所以,记忆到底是什么?还能说它是对过往事件的重放吗?可能不行了。美国著名记忆领域研究者伊丽莎白·罗夫特斯是这么定义记忆的:“记忆(或回忆),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她认为,人的记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定,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后作出调整和改变。
这是怎么实现的呢?罗夫特斯的研究中已经发现,重构式记忆,是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来填补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也就是说,你的记忆,实际上已经在许多来源于其他地方的信息的影响下重建了。
“还记得那次去滑雪,中途累了休息了会出去点了个披萨吃,吃完继续回去滑雪一直到晚上……”,“打住打住,那天根本就没有吃披萨,只是休息期间喝了杯水好嘛,披萨是晚上滑雪结束后吃的才对”。你看,你记得的,可能只是你记得的,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
前面说到,通常记忆的重构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在司法领域,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在罗夫特斯的研究中,她发现,检察官向证人提问的方式,哪怕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也会影响到证人记忆的重现。罗夫特斯的经典研究中,实验的设置其实不复杂,罗夫特斯在向被试提出的问题中加入一个错误假定前提(甚至是未在前提中出现的其他干扰信息),以此来验证该错误前提或提问信息是否会混入被试的记忆,并影响到后续问题的回答当中。
图片源自网络
从干扰信息、到延迟记忆、再到实验的验证,基本在每个阶段,实验数据都验证了罗夫特斯的假设,即错误的前提假设或从未出现过的干扰信息提问,都会影响到被试的记忆和回答。
放到司法情境中,不同人(警察、检察官、律师)对证人的提问,都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假定前提,导致证人将这一假定前提无意识地加入到将来的“回忆”当中,罗夫特斯称目击证人记住的其实是“建立在改变了的记忆表征基础上的再生意向”。
看到这里,有没有颠覆你对记忆的认知呢?又或者之前关于记忆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是不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回忆是怎样形成的?传统观点认为,个体最初的经历形成长时记忆被存储在大脑中,当对该经历进行提问,个体调取大脑中的经历画面,并对提问作出反应。
但在罗夫特斯的观点中,有一个变量被加进去了。个体最初的经历形成长时记忆被存储在大脑中后,新的信息会被整合进最初经历的记忆中,当对该经历进行提问,个体调取大脑中重构后的新的记忆内容,并对提问作出反应。
图片源自网络
记忆很神奇,记得的,还真不一定就是发生过的。小刘从没跟家里人聊起过外公,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外公就得病去世了,他的印象里只有外公在院子里追着他给他喂饭这件事情,其它再无任何记忆。直到有一次,小刘妈妈正好聊起外公,小刘就插话说了一下记忆里外公喂自己饭的事。
小刘妈妈愣了一下,微笑中又带点差异的对小刘说:“小伙子瞎说啥呢,你咋能有这记忆”,小刘说“就是有啊,虽然我那会很小,但就是记住了”,小刘妈妈接着说“你外公在你出生前就去世了,你说你这段记忆是哪里来的呢?”
小刘愣住了,小刘妈也愣住了,听小刘说起这件事时候的我,也愣住了。这都有点灵异事件内味了吧?但站在科学的角度,这事也是可以解释的。“人类的记忆其实具有易误性和不可靠性,而且,我们的大脑有能力创造出对实际上从未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忆”,就像小刘的经历。
大脑中有一个记忆存储库,我们不停地向里面写入和提取。最初的事件确实是发生过的,但在写入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情绪、易感性等),数据发生了变化,因此最终被写入的记忆,和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就产生了差异。记忆库也并不严实,偶尔门卫睡大觉,我们就可以溜进去篡改数据啦。
被篡改的记忆,时好时坏。无意识的记忆篡改,通常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我们不能断言这种目的是好是坏,但要保持好奇。就像老白说的,“今天就是昨天”。
上一篇: 情绪的力量:如何管理我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