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证明人的心理是有可能被塑造的,他将一只白鼠放在一个箱子内,里面有一个杠杆装置和一个食物盘,如果里面的白鼠按压杠杆,就会有食物落入盘中。他把一只饥饿的白鼠,白鼠在饥饿的状态下不停活动,偶然间他碰到了杠杆并且得到了食物,在后续的活动中,它又间歇性地获得了几次食物并最终在一次次的奖励下,逐渐学会了主动地按压杠杆来获得食物。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针对这一研究,斯金纳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和强化有关,当某一行为得到了强化作用,那么这一行为就有可能会被习得。
儿童的操作性行为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一个好的行为由于不断得到强化,变得越来越巩固,这就叫做“塑造”。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在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变得更大。
斯金纳指出,儿童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获得语言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例如第一次叫妈妈),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系统的最终掌握。
此外,对于一个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例如孩子总是喜欢大喊大叫,乱丢东西),也可以运用强化规范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使之改变,这叫做“矫正”。
斯金纳提倡以消退取代惩罚,儿童的很多行为是想引起同伴或家长的注意,如果家长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他们的不良行为得不到任何的反馈,那么这些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图片源自网络)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许多行为,或许很多时候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听话并不一定全是他们的责任,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合理的运用这一心理学知识,人为地将孩子“塑造”成为一个文明礼貌而又优秀的人。
上一篇: 服装色彩:揭示内心世界的微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