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但同时又有无限开启新生活可能性的世界里,就不要想着逃避了。
——某人
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因为时代的变迁,主动或被迫卷入了前行的步伐当中。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成长的过程必定充满变数,停滞不前跟不上节奏,才会引起更大的不安和焦虑。
但是,一些看似轻微但实则杀伤力巨大的变化,却打破了不少人原本保持的节奏,这种突如其来、或者说是意料之外的快速变化,让当事人像被卷入旋涡当中一般,满是不安,甚至是窒息感。
图片源自网络
就拿沟通这件事来说。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递、信息互换、信息反馈的过程。以往的沟通目的性非常强,也非常明确,这种直接果断或许缺乏情感的充分交流,但却能带给沟通双方轻松和愉悦感。因为你不必去猜测、不必去做过多的铺垫,A就是A,period。
但现在呢?情况大有不同。不论是沟通对象、沟通意愿、亦或是沟通方式,都可能在你的预期之外。
书信往来,慢且易丢失,但却充满仪式感。然而现实的环境对书信交流已不再友好,效率高起无数倍的实时通信方式已经占据了整个世界。
不着急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发消息,着急的时候啪一个语音电话或者手机电话就过来了,更着急的时候还能立马安排一个远程视频会议让你迅速进入状态。不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家长,现在打开手机看看,APP基本少不了“微Q腾钉”。
如果你恰好还是一个并不擅长捍卫自己利益和立场的卑微乙方,那你一定能体验那种晚上11点准备休息却突然被有时差的甲方爸爸一个视频会议叫起来商量某个方案PPT排版问题的恐惧感。
即使你此时睡眼惺忪精神萎靡脸上全无光彩可言,该记的笔记你还是得记。
图片源自网络
这种情况下,别说是社恐,就算是十分健全的个体,也会被逼的想骂人,徘徊在抓狂的边缘。时间久了,你可能会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工作不对,还是人不对,还是环境不对?
其实,可能都不是。被迫卷入后,我们每天要进行太多对话,其中很多都是无意义,甚至是无效的。对话不仅交流信息,也带给我们反馈。而无意义和无效的对话是无法产生任何积极反馈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开启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让每次对话都有存在的价值,不枉负每一个标点符号,甚至是每一滴唾沫星子。
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直面
你有听过鸵鸟效应吗?指的是个体逃避或避免对某些问题和情感的谈论行为,即使明知问题确实存在,但依旧选择“充耳不闻”。为什么是鸵鸟效应呢?因为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子或草堆里。
人倾向于自我保护,更倾向于避免产生其他连带损失的自我保护,我们害怕被拒绝或受到伤害,因此不会情绪化地做好准备揭示一切。通过不断的试探,知道哪里是安全区,哪里又是危险区。
然而,一味埋头,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承认情绪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才能反过来控制情绪。
正确的谈话,始于有人敢说出看似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情绪、紧张感,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挣扎。保持对话开放,就是保持人们的好奇心,就是去探索不确定性和未知,将熟悉转变为不熟悉,放弃“肯定的猜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正确的对话。
图片源自网络
在对话中建立联系,促进认同感
建立在连接感基础之上的对话,才是有意义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会更轻松和自然,不会有过长的停顿、过多的言语错乱和不知道怎么接话。毕竟,没有人想要一场尴尬的对话。
过多无意义的回应只会加深你的挫败感,尤其当对方恰好是你感兴趣的人、或是你期望与对方展开一场酣畅伶俐的对话。这种情况下,不是你越挫越勇,就是PTSD战胜了你。多数情况下解决可能都是后者。
那么,如何在对话中建立联系呢?
有意识地确认共同的观点,有助于在自己和对方的潜意识层面建立“我们”的概念。这种概念一旦建立,将会产生持续的积极作用。
面对面的交流中,非言语沟通很重要。点头、微笑、身体前倾等方式都有助于和对方建立联系,因为这会让对方从你这里得到认同感和肯定。而在言语交流中,尽可能适应对方的说话方式,这会给双方带去情绪上、身体上的协调之感。
其次,尽可能让交流“流动”起来。流动是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在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建立积极的感情,当他们觉得自己在同一个波长上交流时,他们会更喜欢对方,也能带来更积极的交流体验。
图片源自网络
结语
不同的关系中,对话模式会有所区别。尤其是当要进行一场深入的或是富有挑战性的谈话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回应。
没有交流,人际关系就会枯萎,最终消亡。但只要我们还身处在这个大环境中,交流就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每一段对话都有存在的价值,让每次对话都带来思考,让“不得不”变为“我可以”。
上一篇: 服装色彩:揭示内心世界的微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