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开始小组活动之前需要对每个成员进行单独访谈,掌握成员的相关资料,便于以后工作的有的放矢。同时,还进行人员筛选(bpo或是边缘人格障碍考虑不能够进入小组),注意同质性,或是不同成长目标但是人格匹配。
2 、设置在活动之前设定。但一定在后期活动中会出现设置不断被突破的局面。因此设置设定时候,需要有一段时间强调内化下来。在以后的活动中,设置随发展进一步讨论完善和温故。设置制定中注意设定离开的内容:每次活动中途不可以提前退出,有考虑退出需要在小组进行讨论。协议制定下来后需要全体成员签字通过。设置制定需要详细,细节到某些事情是不能够做的。那么在之后活动时候,如果发生偏离,就需要使用设置——提醒行为要求。
3 、工作目标的设定,需要成员在讨论后达成共识,由成员自己设定。而非领导者一厢情愿的指定。
4、整个活动需要建立明了的框架。对于结构目标,成员是清晰的;每次要分享什么,如何参与
5、每个成员都很重要,人格凸显部分愈是需要被关注到的部分。每个小组成员呈现的或是引而不发的部分也是领导者自己人格的部分的映照。
6、小组活动进程一定要慢,不能够着急。在开始纵深探索之前,需要先进行为时不短的横向工作,探索和互动的方式在反复的不带评判的感受训练中,使得成员建立起直观的印象。达到的目的是相互理解,发现彼此不一样,建立关系、营建氛围、夯实工作基础。
7、每次都有人分享,但分享的内容不一定是往深里走。每个成员可以就分享内容谈自己感受、理解、自己的处理。视情境还可以做角色扮演等处理。分享的内容不要太多,可以够这次工作就足够,继续的内容领导者需要做切断。
8、小组不是处理情结的地方,而是均匀呈现的空间。每个成员呈现空间和释放的能量应是均衡的。若是某个成员张力过强,需要领导者进行评估,这个成员个人发展固着点在早期,预计会消耗小组太大能量,就不要去碰,需要打包或是及时干预。此时,领导者可以将焦点分散,关注点引到其他成员那里。当焦点过于分散时候,需要敏锐捕捉聚焦点。处理有能力处理的。带来的压力是需要那个成员自己承受的。沉默的成员需要适当给予机会呈现。
9、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小组里每次活动中吸纳到自己需要的。因此领导者所要做的是营建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和包容的环境。领导者,是需要把控好整个场,让它处于流动状态。
10、关注进程--前面发生了什么,谁做了什么,谁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一些什么。注意力拉回到进程上来,凝聚小组。关注此时此地--解开纠结,建立连接。
11、成员攻击领导者是小组成长的主要标志。通过领导者的容纳承接,使得成员更加感到小组的安全。
12、当领导者自己卷入太多,需要静下来,因为此刻做什么都会将自己情结中的内容投射出去。
13、亲子关系等团体,可以采取333的活动方式:三分之一的时间讲座,三分之一时间互动体验,三分之一时间分享。目标设定后,可能会在之后的发展中,个体因为家庭中遇到突发事件需要满足自己要求即刻解决自己家庭问题,这需要做处理,可以考虑到:也许这样的行为方式的呈现正是造成孩子问题的原因。
上一篇: 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