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去年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没多久,朋友有一次收拾孩子书包的时候发现书包里面放着一些小玩具,而这些小玩具并不是家里的给孩子买的。于是,朋友有些好奇的想:这些玩具是哪里来的?于是,有一天朋友在接孩子回家再次看到书包里的小玩具,就问道:“宝贝,这些玩具是谁的呢?”孩子看到妈妈手里的玩具,兴奋地说:“妈妈,这是幼儿园新买的玩具,我很喜欢,就拿回来玩了!”一边说完,一边从妈妈手里拿过玩具给朋友介绍怎么玩。
原来,这段时间的玩具都是孩子看到幼儿园里玩具好玩,而自己家里没有,就把玩具装进自己的书包里带回家了。回到家后,朋友教育孩子说这样做是不对的。
孩子的“偷窃”并不是真正的偷窃
3岁的孩子经常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属于真正的偷窃行为,真正的偷窃行为是发生在6岁至青春发育期之间。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3岁之前出现这种“偷窃”行为,是“占有欲”在作祟,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对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你”“我”“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占有欲”也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图片源自网络)
“偷窃”是为了吸引注意、发泄心中不满
孩子的偷窃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偷窃”。现在家庭,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关注相对过少,情感的沟通也缺乏,促使孩子缺少关心。孩子为了得到家长的注意,自然而然地就会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有时孩子“偷”东西,还可能是借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比如,几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争执,最后没得到玩具或受批评的孩子心中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这时他可能就会通过“偷窃”把玩具以据为己有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图片源自网络)
当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1.不要“审问”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不要“审问”孩子。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2.让孩子知道不能侵占别人的东西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是不对的行为。并且,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就要学会说“你的飞机能借给我玩会吗?”等礼貌用语。
3.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父母也要试着让孩子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的伤心难过的情绪,来诱发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就能更有效地矫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图片源自网络)
4.切记不要严格管理
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
其实,在孩子的概念里,并没有“偷窃”的概念。所以,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父母不可严加管教,也不要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当孩子偷拿了幼儿园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时,父母除了让他分清对错、具备是非观念外,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也非常重要。
5.让孩子尝试归还他人的物品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归还物品。当然,归还之前一定要让他明白道理,从而让他做出自愿归还的行为。
6.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对于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去“偷”的孩子,父母应该把更多的感情都投到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就不会再去“偷”了。
下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