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博赞创立的,起初它的诞生是为了帮助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者等儿童,通过思维导图训练的孩子很快得到了转变,甚至一部分孩子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图片源自网络)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指通过将大脑中的想法用笔画在纸上的过程,是一种结合语言智能、数字智能、创造智能的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任何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文字、数字、符号、线条、颜色、意象、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每一个中心可以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以分支为中心又可以再向外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如此不断发展下去。
我们先看一例思维导图的例子: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思维导图的思考中心是“水果”,我们看到了第一层次所选择的关键词分别是:菠萝、樱桃、橘子、香蕉、苹果,第二层次我们以“橘子”为例,看到的关键词分别是:维生素、柑橘类、果汁。
首先,从两个层次选择的词汇来看,所选的关键词有较好的概括性以并且凸显了事物的本质,做到这一点需要反复的练习绘制思维导图,有意识地捕捉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核心。
其次,所选的关键词简洁明了,这样便于记忆,能使思维导图具有更大的力量和灵活性,当你使用关键词的时候不仅更加自由,而且有助于新想法的产生。
最后,从绘制的思维导图来看,很好的突显了绘制者本身的一种风格,他(她)喜欢使用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图案,通过图文结合进一步提高对思维导图的记忆和理解。
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按照这种方式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不同的人绘制的相同中心的思维导图的内容都存在着差异。
真正形成自己风格的思维导图需要绘制者在制作过程中,比上一次更具有特色,更有三维特征以及想象力,并通过不断修改逐渐完善,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个性化。
(图片源自网络)
绘制思维导图,要保持整体的清晰明白,以便于观察记忆,分支要尽可能用线条来吸引注意力,要多使用联想来改善记忆。
从小训练儿童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孩子有效地学习。
下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