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琦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和他的相识是在一次漫展上面,之后我便和琪琪妈妈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琦琦妈妈是位家庭主妇,琦琦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妈妈照料,妈妈走到哪儿把琦琦带到那儿。因此,琦琦也成了我的好朋友。琦琦很顽皮,类似捉弄他人,与长辈顶嘴,经常搞破坏等行为在琦琦这里都是家常便饭,面对琦琦的问题,琦琦妈妈每次都会喋喋不休的说,甚至大声呵责,问题严重了就会把孩子打一顿。琦琦妈妈内心也很矛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一次,我们正在吃饭,琦琦妈妈接到琦琦班主任的电话,说琦琦在学校与同学打架,因此留校写检查,并且要求家长到学校领孩子。挂了电话,琦琦妈妈立刻放下手上的筷子,边走边骂决定好好教训一下琦琦。
在去学校的路上,琦琦妈妈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把儿子打一顿,他会长记性吗?之前打骂,根本无效,过一段时间回归老样子。因此,当见到儿子的时候,琦琦妈妈并没有生气,而是平静的把孩子带回家。
回到家后,琦琦妈妈看到孩子身上的伤口,和颜悦色的让孩子坐在沙发上,帮孩子处理伤口。一边擦拭药膏一边说:“宝宝,爸爸妈妈很爱你,我们很担心你,比起你惹的祸,我们更害怕你出事。宝贝,你知道吗?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妈妈都特别期待你能早点回家。。。。。。”
琦琦听了妈妈的话,红了眼眶,即刻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惹事了,不会让你和爸爸为我担心了。”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故事很简单,也许就发生在你们家。当你的孩子处在这种情境中,你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呢?
生活中,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发生总是指责和批评,不给孩子机会“辩诉”。其实,这就是成人与孩子沟通不良的表现。像琦琦这样顽劣的孩子就应该和他进行平等式的沟通。
无数事实表明,父母越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蹲下来,和孩子处于相同的视平线上,孩子会产生被尊重被认可的感受,更愿意表达自己,提高成人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效果。
当然,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不是靠一个下蹲的动作就能够完美地实现。如果家长内心本着“我是家长,我就是权威,孩子必须要听我的”这样的观念,即使蹲下来,也不能给孩子形成被平等对待的体验。
(图片源自网络)
亲子之间的平等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述,更要体现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上。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孩子,乖巧可爱。有什么东西都会和家人朋友分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宝宝总愿意与舅舅分享,对此妈妈就问他:“什么东西都给舅舅,姥姥姥爷平时都白疼你了。”其实,宝贝之前也会和姥姥姥爷分享东西,但是老人经常会开玩笑和孩子说:“给姥姥姥爷也分点儿啊!”但是当宝贝把东西递过去的时候,老人就回绝了宝贝:“逗你玩的,宝贝自己吃吧!”来回几次过后,宝贝就不当回事儿了。但是舅舅和老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每次都会热情的接受宝宝的分享,同时感谢宝宝的以及夸奖宝宝懂事,这样宝贝自然就愿意和舅舅分享了。
(图片源自网络)
孩子的心思很简单,大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所以,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宠爱孩子是应该的,也许这种无意之举就会丧失一个将孩子视为独立且平等的个人的机会。涉及与孩子相关的问题上,或者开家庭会议时,给孩子表决权,让孩子也承担起责任,锻炼独立性。
同时,遇到事情多与孩子商量,让孩子来发表意见,因为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愿意表达,而且孩子也会建立强烈的使命感,有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而坚强的人格。如果不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上,渐渐地孩子不仅会失去与父母沟通的意愿,而且会认为自己是被父母看轻的,从而容易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图片源自网络)
当然,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还要在孩子面前真诚的承认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有权威性的家长,也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解决的。当家长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出错的时候,要及时更正,甚至道歉。而不是打着道歉的幌子,借题发挥把孩子批评一顿。或者是当做没发生,转移话题。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这样不能承认错误的时候,大人的一举一动尽收孩子眼底,孩子是会效仿的。下次孩子出现类似的行为时,他的内心就会有一坚实的后盾支撑着自己:“我爸妈就是这么做的,他们都没有被批评,那么我也可以这么做。”父母应该有一种气度和胸怀,对自己的错误及时道歉和改正。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言行负责、知错能改的好品德。
(图片源自网络)
完成“蹲下来,树独立,常表达,勇认错”,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更加有效,两个阵营之间的距离聚会缩小。
下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