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寄宿学校的故事。这所寄宿学校的少年郎都存在一些“问题”。校长哈森一贯强调严厉教育,这些问题孩子在他的眼里都是无可救药的,面对他们,校长的手段也是简单粗暴,要么关禁闭,要么罚抄写,甚至还有体罚。他的教育标准就是“一犯规,就处罚!”。主人公马修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息。马修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学生的捉弄,帮助他们免受校长的处罚。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马修发现孩子们很爱唱歌,于是他开始写歌,组件合唱团,让孩子们人尽其才,参与进来。马修从孩子们身上获得灵感,并且发现宽恕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在故事的结尾,孩子们通过参与合唱、运动,变得更加阳光,问题行为减少了,纪律更好了,甚至更加聪明了,最重要的是懂得感恩。。。。。。
(图片源自网络)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比惩罚教育,赏识教育行之有效。反观近几年内,国内媒体经常披露的一些由于体罚导致学生身心伤害的事件。事发频繁,但是分析浅薄,很少从教育与心理的本质上深挖其原因。
(图片源自网络)
体罚事件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图片源自网络)
在教育行为矫正中,惩罚法是一种备用方案,它的实施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行为,而是通过惩罚,使学习者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建立对惩罚物的条件发射,从而长远的控制问题行为。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也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会“严宽皆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让孩子在成长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买单,感知责任的重要性。赏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现在家庭重视儿童教育,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和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尤其是物质上的不断满足,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又或者家庭对孩子的过分保护,甚至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潜在的危险,扼杀了孩子探索的机会,以及独立的实践机会,这样会大大减弱孩子的动手能力。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更加放任自流和孤僻。
当然即使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过度的夸奖也会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成人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犯错时,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
(图片源自网络)
小编给大家介绍几条实施“惩罚”时应该注意的准则,帮助各位家长朋友、教师朋友理清思路,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它们都是教育方法的一种,在真正开始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方法,联合教育,因为没有一种教育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下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