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

孩子和父母的“战争”——中国式教育,到底谁赢了

孩子和父母的“战争”——中国式教育,到底谁赢了

这几天又被一部堪称“神剧”的韩剧刷屏——天空之城。这部剧刚上热搜的时候还想着久石让老师的天空之城怎么又双叒叕上热搜了,还被俄罗斯网友发起了投票?点开看了才知道是韩剧,看过的朋友也纷纷表示:真香。这部剧之所以频创收视纪录、引发世界网友的热烈讨论,除了编剧的脑洞之外,和它的题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部剧讲的是发生在韩国的比弗利——天空之城——一个象征财富和名利之处的故事。剧中的角色家境殷实,不是官场家族就是医生家族,自然而然他们的孩子也就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

(图片源自网络)

 

故事从一开始就聚焦于一位考上首尔医科大的孩子,为了庆祝成为“三代医世家”,特意举办了一场庆祝宴会。然而,就是这样令人羡慕的家庭,孩子的妈妈却在庆功宴不久后选择了自杀,让“天空之城”的居民们感到匪夷所思。抛开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故事向我们呈现的是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接受在他们看来最好的教育:花天价请的专职老师、在房间里装修的隔音自习室、甚至不惜用一些手段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拿不了第一就没资格吃饭;成绩退步了就要挨打;做不出题就会被威胁……父母教育的严厉程度比“虎妈”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是电视剧,但现实中韩国的高考向来以残酷著称,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中国的高考,考生面临的也是同样残酷的考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难以言。

(图片源自网络)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只是他实现梦想的工具

A是高二在读生,与其他穿着校服的学生一样,A也是每天背着书包拿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往返在学校和家之间。学习的压力让高二学生都喘不过气,但让A奔溃和绝望的不是来自学习的压力,而是来自家庭、来自父亲的压力。A的父亲在他那个年代,本可以有大好前途,然而因为种种原因,A的父亲没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被迫放弃了很多,然后组成家庭后有了A。所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A就成了父亲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必须考名校进国企。背负着父亲的梦想,A过的很辛苦,他不敢有半点怨言,成绩稍有回落就会招致父亲的责骂,而成绩提升父亲也不会给他鼓励。A说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认可,他渴望,但他得不到。在父亲眼里,自己就是考试机器,是年轻时自己的替代品,考试成绩大于一切,成绩低就意味着得不到尊重,更不要说能被父亲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A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不把孩子逼紧一点,他就缺少在社会上次生存的竞争力

“虎妈”式教育刚出来时引起不少热议,毕竟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在西方整体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显得突兀和不被理解。一时间,虎妈教育成了中国教育的代名词,也有不少家长纷纷开始效仿“虎妈”的教育手段,来“塑造”自己孩子的发展。“虎妈”蔡美儿的两个孩子最终都考入名校,并对妈妈的教育方式表示肯定。不可否认她的教育是有实际意义的。而且,西方的教育也开始“改革”了,想学就学轻松自在的氛围也不是西方的特色了。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在网上讲述了自己在美国陪读的亲身体验,原本她认为既然在美国了,就该为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所以她没有给孩子任何学业上的压力。直到有一次孩子在数学考试——让亚洲人引以为傲的考试科目——中只拿到中等名次时,她才发现其他孩子都在补课都在报兴趣班都在为了进高等班而参加各种课程班来提高成绩,妈妈这才意识到美国学生接受的教育再也不是以往大家口口相传的那样轻松了,只有做个“虎妈”才能让孩子在残酷的竞争中立足啊。“即使孩子以后会抱怨,我也只能做个虎妈了,我是为了你好啊孩子!”

 

(图片源自网络)

 

上面提到的只是众多中国学生和家长之间复杂关系的缩影之二,还有很多学生因为各种理由不得不接收父母的所有安排。孰是孰非很难判断,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让孩子接受最严格的教育来换取将来相对有保障的生活,这并没有错。可是,家长给的或者家长认为应该给的真的就是孩子想要的生活吗?当家长的期待和孩子的意愿发生冲突时,到底应该听谁的?这个恐怕很难做出判断,因为任何决定都可能导向不一样的发展结果。但是,始终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尺的话,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原本很多可追寻探索的东西,少体验很多有意义的时刻,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

 

到底谁赢了,这个答案可能要留给未来的人去评判。但孩子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父母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在鸟儿还小的时候拔掉它所有的羽毛,又怎么指望它长大后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 心灵的蜕变:家长与青少年共同面对成长的压力

下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