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有催促过孩子,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
我们会对孩子说:“快点快点快点!”
为什么要接连说那么多“快点”?
似乎一个“快点”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着急,
但是孩子也没有快起来呀。
有位网友在微博说:
小时候吃饭,
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慢吃;
出去玩的时候,
听到大人说得最多的是,慢点走、别跑。
但是稍大一些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
快点吃,快点走,快点做作业,
甚至还有快点玩……
同样是这个孩子,
小的时候,父母要他慢,
大一些了,又要他快……
孩子会困惑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
也许,
是我们成年人太过注重孩子在我们眼里的样子,
而没有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
当孩子没有成为父母眼里的样子,
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
甚至,因为长期处于父母的投射下,
孩子的行为就真的演变成了问题行为。
当我们太过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
觉得有问题就需要修正,
但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01
曾经有一首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的《妈妈之歌》,
描写了妈妈唠叨催促的歌曲。
“起床!起床!快起来,快起来,
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好魔性)
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
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
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
整首歌的内容,就是一位母亲急切的催促声:
“快点,立刻,马上,不然就来不及了!”
很多看过这个视频的网友都表示,
这首歌写得“太真实”啦!
整首歌下来,妈妈的催促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必须得跟着妈妈的节奏走。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孩子与成年人一样,
都处于同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
孩子在适应成年人的生活状态,
孩子需要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
02
大人们总是会希望
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孩子吃饭吃得慢的时候,
有些家长忍受不了,于是拿起勺子给孩子喂饭。
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着这个动物,
家长就催促说看了很久了,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
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
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所以父母必须处于主动地位,
要求孩子跟着成年人的节奏走,
却不曾想过,这样会打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
成年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这有明显的生理差别、智力认知差别。
孩子很难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快,
而且这个快是个主观题,
爸爸和妈妈的标准不一样,
妈妈这次和上次的标准又不一样,
多快才算快啊?
孩子没有办法认识到,
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难变快。
03
为什么会越催越慢呢?
如果从父母的动力来看的话,
孩子的慢,不仅打乱了父母的节奏,
而且把父母心中对孩子理想状态的想象给打破了,
这会给成年人带来一种失控感。
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事情处于失控状态,
更不想孩子变成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有个有趣的话题:
为什么数学老师的孩子数学差?
因为有些老师会认为,我的数学那么好,
我教的学生那么好,怎么可能教不好我自己的孩子!
因此,有的数学老师
会特别在意自己孩子的数学成绩,
当孩子的数学成绩,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这就会让自己的自恋受挫。
他会想着通过要求孩子,
控制孩子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以期达到逃避无能感的目的。
学习本该是孩子的事情,
但是父母为了不失控,为了自己的自恋,
过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长节奏。
家长边界不清,
于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
也会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的事情?
如果这是我的事,
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和控制?
为什么需要按照父母的节奏走?
04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
但是因为父母的介入,
孩子的重点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
而是变成了找寻自我的内在斗争:
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
还是为自我权利去做斗争?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
磨蹭的孩子,通过时间上的延长,
来拓展和确认自我范围,
于是,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慢,
因为他会觉得,
“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但是,在这场斗争中,
孩子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不如意的。
赢了,做自己了,
就变成是一个磨蹭的人,
因为认同了家长的投射,
不由自主的成为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但是没办法,
只有这样能和父母区别开来,
他们是他们,自己是自己。
败了,不做自己,听父母的,
就有种自我边界被侵占了感觉,
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后达到的。
所以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
要么学会了取悦他人,
学会了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要么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
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认为不好的才是自己。
这都容易让孩子丧失真实的自我。
05
怎么办?
◐ 尊重孩子的磨蹭
适当的催促孩子,
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
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过多的催促时,
通常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当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焦虑,
就容易将焦虑投给孩子,
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
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
甚至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
甚至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着来,
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分清磨蹭是谁的事,结果由谁来承担。
孩子迟到了,那么迟到的责任由他自己承担。
孩子只有在体验到磨蹭给他自己带来的损失之后,
他才会有自己的动力去快起来。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的时候,
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 用你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言行,而不是批评与责备
当孩子磨蹭时,家长会引出焦急,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骂。
但这往往会把孩子吓住,
他们这时候的快,是因为害怕,
不是发至内心的动力。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比如借助闹铃,
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
让孩子感受成年人对时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
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节奏,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去感受和理解孩子。
或者,我们也可以试着
不再对孩子说“快点,快点”。
下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