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美国0至3岁任务联合机构(Z e r oTo Three Task Force)则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幼儿情绪~社会~行为健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在家庭、社区和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下,儿童从出生到6岁在情绪的体验、调节和表达,形成亲密的安全的人际关系,探索环境和学习方面一直发展的能力。我国给心理健康确定的含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都特别的重视。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幼儿期的孩子身心发展稚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曾经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十四岁的男孩杀害了自己一岁多的亲妹妹,当别人几次问到你后悔吗?他的回答“不后悔”。还有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导致性格怪异,离家出走、伤害伙伴、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我们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归根结底还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身心健康才能茁壮成长,我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期的孤独症、自闭症和儿童多动综合征等的发生和发展大多和遗传有关。遗传因素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不一。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从出生以来接受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也是幼儿人生中第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个课堂会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家庭的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有些父母特别的溺爱孩子,只要是孩子的要求,父母就会马上给答应,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孩子就像家里的小皇上,这就会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耐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送到幼儿园来,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回家作业也不辅导,认为孩子还小,学到多少是多少,也不太愿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长此以往孩子不加约束,形成自由散漫、不受束缚的性格。还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权利,对孩子适度的要求,孩子才会健康的发展。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完整的家可以给幼儿一种安全的保护,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和谐和温暖。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孩子往往会形成孤僻、悲观、自卑、缺乏自信心,与成年人难以和睦相处。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建造一个温暖的家,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生长环境。家庭气氛也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气氛温馨的孩子经常信心十足,有安全感。而在充满争吵的家庭的孩子经常会感到焦虑,害怕,缺乏安全感。因此作为父母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安全、温暖。家长也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摒弃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幼儿园教育因素
幼儿除了接受家庭教育外,在3岁以后也要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篇: 代际沟通与理解:从“吃谷”现象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