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要成长。而大部分人,总要从孩子的身份脱离,变成另一个孩子的家长。现在的年轻人很不容易,压力从四面八方来。大环境的压力、小家庭的压力、自我的压力。而有了孩子之后,所有的重心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人在某种角色下是自私的,但在某种角色内又是心甘情愿奉献的。成为家长后,总是竭尽所能要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曾经跟一个年轻妈妈聊起,为什么要给孩子报兴趣班,妈妈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上,既然我努力一下就能负担的起,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去上呢?总比将来因为没上而后悔要好吧。
没错,这可能就是现在疯狂被人们说起的:内卷。这张图眼熟吗?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站着小板凳看火箭发射。大家纷纷说,都站凳子和都不站凳子完全是一个效果,为什么非要站着凳子?答案不一,你肯定也有你自己的想法。
【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我们不停地说“内卷内卷”,似乎内卷无处不在。职场内卷,学校内卷,父母圈内卷。到底还有什么是不内卷的?好像暂时还说不上来。
内卷这个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的代名词。
举个例子,公司正常下班时间是6点,但一些人为了让领导看到自己的“努力”,或仅仅是为了被领导看到,从来不准点下班,总是要拖延十几二十分钟,甚至等到领导走后他们才走。久而久之,那些准点下班的人,在领导眼里就成了不努力不上进的员工,越来越多的人就不得不选择“陪留”。
那些下班还没走的员工,能说他们完全是在为公司创造绩效吗?可能并不行。因为这和加班有着本质区别。“内卷”让更多人被迫卷入到无效环境当中,耗时耗力耗生命。
而家长间呢?这种隐形的竞争更为激烈。
【图片源自网络】
理论上来说,每个家长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世间并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教养方式。但内卷,让更多的家长有了相同的目标,尽管有时家长自己都不明白目标的终点在哪里。
在大一点的准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成本得多少?过来人都说,得个一百万,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投钱不说,时间和精力更是得同步付出。从宝宝在肚子里的那一刻起,一场严酷的竞赛就开始了。
从小用的、吃的,上学开始要接受的教育、业余时间的兴趣班……无所不卷。食谱一定要搭配均匀,休息时间一定要准时,兴趣班一定不能落下,小小的年纪就背上重重的书包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很多学校在招生时甚至将父母的综合条件纳入考评标准,直让人惊呼:太难!
我们都说,要因材施教。可现在看来,大家都在大趋势下逐渐被同化和吞噬。孩子没了空闲时间,家长也很累。所有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没了棱角,失了特色。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教育的焦虑。
教育孩子太难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当你想把孩子教育成理想状态时。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成长很成功,于是就把自己的一套完全用在孩子身上;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成长很失败,于是朝着与自己的经历完全相反的方向去教育孩子。
【图片源自网络】
其实这两类家长很有“决心”,抛开结果,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而处在光谱中间的家长,恰恰是不知道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因此也最焦虑的那批家长。于是,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一切其他孩子拥有的条件。
人是有生命的物种,不是模具中刻出的石膏。人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最有收获的学习莫过于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孩子的兴趣是逐渐发现的,而不是直接扔到几个兴趣班再让他选。父母的教育也是发展变化的,只有不断实践,才知道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