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看到刚出生的婴儿做出的一切行为,都会感到新奇和有趣。事实上,婴儿的这些行为反应都是天赋官能,成人大可不必惊异。有研究表明,人类新生儿所具备的能力在动物身上也会出现。在一个关于人类新生儿和猴子新生儿的相关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是新生儿能做的事情,新生猴子也能做到,而且新生猴子所做的许多其他动作,新生儿是做不到的。另外,一个月之后,猴子已经能做许多技巧性动作,但是,与它同时期出生的婴儿则不能,甚至要等到他到多年之后才能做到。
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便发生在儿童身上一个很简单的反应,如呼吸、手足运动,或者哭与笑等等,都能从中看出你施与他的训练,对他造成的影响。儿童对某些事物发生反应,其背后的关键在于一个家庭中每天所发生的事情。
(图片源自网络)
个体在后来所呈现的很多行为反应,都与其早年受到的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就好比一株小树苗,我们把它放置在阳光充足的窗口,小树苗就会向阳而生。同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最初的教养培育就会有所指,所以孩子的行为活动必然受其影响,而这种倾向影响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说辞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孩子,他们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成长着,直到离开父母。即使离开,家长教给孩子的东西都会根植于心,就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都能难以改变。因此说我们的孩子基本上是依照我们的样子长成的。而孩子未来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而是父母的决定。即父母对孩子生活方式的指导,决定了其职业选择。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一观点就迎合了行为主义论者:只要一个孩子身体健全,具备基本的运动功能,我们就可以对其开展“造人”工作,而无须其他材料。我们既可以造就一个才能出众之人,也可以造就一个惹是生非的混蛋或者冷面杀手。
先以“恐惧”“胆怯”为例来加以解释。我们知道,新生儿之所以产生恐惧,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突然间失去凭借;其二,听到强烈的声响。除此之外的一切恐惧,都是人为造成的。而关于此,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愿意承认。我们不妨想一想,有多少父母会让孩子独自待在暗室,有多少父母会告诉孩子们要躲避让他们胆怯的动物、害羞的生人和环境?而父母的这些教养方式,是不是使孩子变成了一个在陌生人面前和陌生环境中畏首畏尾的习惯?这些又对于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一些小孩喜欢耍性子,脾气暴躁,之所以如此,其实只是一种情境所致,那就是束缚他的运动。例如,抓住他的手脚使他动弹不得。而婴儿在其他一些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也是家庭所致。父母可能不会想到,当给孩子穿衣服时,把衣服紧紧套在孩子的头上,抓住他的小手不让动时,或者为了惩罚孩子让其面壁思过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产生易怒暴脾气的性格,造成他在日后很容易被环境束缚的局面。
(图片源自网络)
另外,关于儿童示爱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难道也可以认为这不是“自然”“本能”爱他的母亲?能引发孩子示爱反应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抚摸或轻触其皮肤、嘴唇、性器官及相似的部分。而至于这件事谁去做,之于婴儿关系并不大。谁在做,他就会“爱”谁。这也是一切爱形成的模型,包括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不管你是否相信,事实就是如此。很多爱的反应,是社交必需的体现,然而,父母们并不清楚这些。他们不知道自己抱着孩子亲吻、摇晃、抚摸时,将一个在未来完全不能应对其所置身于其中环境的人造就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