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恋爱

多少“雷点”会导致一段关系走向破裂?

多少“雷点”会导致一段关系走向破裂?

有句话说,不要了解一个人太深,因为了解的越多,就越会发现对方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TA身上你不喜欢的点对方会逐渐暴露出来,一次次刷新你的认知和下限,然后你就会希望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人。

 

没错,一段关系的前期,双方总是尽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强调自身最好的特质,同时尽可能掩饰自己的缺点。这种行为其实很正常,因为你不想刚认识一个人就把自己所有的不堪都展露无疑,给对方留下“这个人不值得深交”的印象。

 

但是,关系前期“完美的平衡”不可能永远保持,平静总会打破,缺陷和各种问题相继而来,彼此间的信任也不如最初那般坚固,我们甚至会开始怀疑这段关系是否有继续的价值。

 

【图片源自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保持一段关系并不容易的原因。初期我们可以对对方有个大概的印象,但这种印象是在有限的信息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更深层的性格、品质,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慢慢去发现的。但话说回来,人无完人,缺陷无法避免,究竟多少缺陷、或者说哪些缺陷,是在承受范围之内的?

 

研究人员做了两项研究,1585名参与者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故事里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严肃,参与者需要做的是在17“决策点”上给出自己的决策。

 

研究中,每一次活动后参与者都会了解到一些关于伴侣的新信息,之后他们需要做出“留下”或“离开”的选择。新信息不仅包含正面或中性信息,同时也包括那些个人并不想被伴侣或不会被伴侣容忍的品质,如懒惰、不爱干净、邋遢、缺乏幽默感等。

 

正面性描述类似于“对方有吸引力,穿着得体,看起来很友好”;中性描述类似于“身高不错,但没有预期那么有吸引力,看起来很友好,但有点凌乱”;负性描述则类似于“没有吸引力且衣冠不整”。后者可以说是妥妥的“破坏因素”。

 

理论上来,更多的负性描述或“破坏因素”作为一种可衡量标准,可能会导致一段关系的终止,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参与者并未将上述因素视为结束关系的绝对触发因素,相反,他们通常会给这段关系一个机会,并选择更多地了解对方。他们并没有将问题视为成败,而是更加灵活,并倾向于屈服于所谓的“破坏因素”。

 

【图片源自网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最初的“破坏因素”没有终止关系,但负面信息具有累积效应。随着参与者收到更多负面信息,他们越来越有可能叫停这段关系。一般来说,3-4条负面信息会导致“引爆点”。每个参与者内心都有自己的“破坏因素”清单,这个清单越长,参与者结束一段关系的速度就越快。

 

每当新发展一段关系,我们可能对如何处理这段关系有一个计划,但通常计划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即使了解到对方身上可能存在某些“雷点”,我们很大程度上也会继续这种关系。换句话说,我们不会在麻烦的迹象刚出现时就立即远离。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给了我们更深入了解对方和修正自我印象的机会。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过度敞开心扉,与对方形成更牢固的情感联系,使得关系的终止变得困难,最后“安定”下来。

 

听上去很具威胁性,但好消息是,大多数人最终都达到突破点。所以,多少“雷点”或者怎样的“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准确识别出危险信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明智的决定。

上一篇: 《心灵的呼吸:在家庭婚姻中寻找个人空间与自由》

下一篇: 一个人爱不爱你,这几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